总重:30.3吨
全长:5.84米
宽度:2.62米
全高:2.74米
操作人数:5人(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副驾驶)
装甲厚度、类型:63毫米
主要武器:75毫米M3炮(90发炮弹)
次要武器:12.7毫米勃朗宁M2重机枪(300发子弹)、2挺7.62毫米勃朗宁M1919机枪(4,750发子弹)
发动机:大陆(Continental)R975C1汽油引擎
输出功率:引擎2400转下最大出力400马力(298千瓦)
推重比:15.8马力/吨
悬挂系统:水平螺旋弹簧悬吊系统(VVSS)
最大行程:120千米(665升仑油箱)
最大速度:61至77千米/小时
谢尔曼的综合能力中等,但是相较于德国新锐坦克来说依然有相当程度的差距。撇开性能不说,二次大战并不全是一场科技上的竞赛,决定二战胜败的关键还有“量”。德国坦克最大的缺点是生产速度慢,直到战终德国主力四号坦克也仅生产九千多、五号豹式六千多辆。相较于美国谢尔曼与俄国T-34的总产量共计近10万辆,它们根本不是对手。谢尔曼坦克最大的优点是生产容易,任何一间坊间的铁工厂都能生产谢尔曼坦克上的部分零件或者组装,使得美国能在短时间内将国内所有产能投入军事生产。美国于1942-43年生产了53500辆坦克,而二战中造船所用的钢能折算成67000辆坦克。而谢尔曼坦克的高耗油量使得大战末期物资短缺的德国就算掳获也难以使用。其在设计之初预留下来的庞大空间与额外的动力使得谢尔曼可以在二战中随着战场需求而做升级;众多的生产产地与所属单位的自行改装,因此要在战场上找到两部完全一模一样的谢尔曼并不容易。
战后美军经过一番评估后,认为将已经部属在境外的M4运回国内成本高于制造新的M4,且美国境内不需要那么多的坦克。因此许多M4被留在境外当作是军用剩余物资兜售给当地政府,卖不掉的或者损坏的就任意弃置在原地。因此直至今日在日本境内那些经过二战洗礼的岛屿上依然能在荒烟蔓草中找到M4的残破身躯。
美国的M4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之一,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